
发布日期:2025-05-21 20:15 点击次数:99
世间美好集于君
赞
美
夸尽人间词不贫
图片
图片
有教养之人,乐于播撒赞美的种子。
一句轻盈的赞美,犹如春风化雨,其力量深远而难以计量。
赞其才情:“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。”
誉其美貌:“回眸一笑百媚生,六宫粉黛无颜色。”
扬其坚韧: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”
颂其智慧:“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。”
誉其品德:“兰之猗猗,扬扬其香。”
古往今来的诗词,蕴藏着无数赞美之辞,今天,邀你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夸人的,每一句夸赞都流淌着文化的馨香与高雅!
1
吾爱孟夫子,风流天下闻。
红颜弃轩冕,白首卧松云。
醉月频中圣,迷花不事君。
高山安可仰,徒此揖清芬。
【唐】李白《赠孟浩然》
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,是唐诗史上的美谈。
李白慕名孟浩然之才,主动拜访,两人一见如故,在鹿门山及江夏度过了一段志趣相投的日子。
李白的《赠孟浩然》,以深情的笔触,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孟浩然的仰慕之情。
开篇以“吾爱”二字直接道出对孟浩然的挚爱与尊敬。
这里的“风流”并非指放荡不羁,而是指孟浩然才情出众、品格高洁,其名声早已流传于世,为世人所钦佩。
“红颜弃轩冕,白首卧松云。”
孟浩然年轻时便舍弃了高官厚禄(“轩冕”象征官位),选择了一生淡泊名利的生活方式,直到晚年依然悠然自得地隐居在山林之间(“卧松云”象征隐逸生活)。
李白以此赞扬孟浩然超脱物欲、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哲学。
“醉月频中圣,迷花不事君。”
这里“中圣”借用了曹魏时徐邈以“圣人”代指酒的典故,形容孟浩然常在月下饮酒作乐,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,
“迷花”进一步强调他沉迷于花间之乐,不愿为世俗功名所累,更无意于侍奉君王。
“高山安可仰,徒此揖清芬。”
李白用“高山”比喻孟浩然的德行与才情之高,如同巍峨的山峰令人难以企及,只能远远地行礼致敬,以表达自己对孟浩然无限的敬仰之情。
“清芬”则是指孟浩然如兰花般清雅的品格,即便无法完全效仿,也要向这份清高之气致敬。
这不仅是一种谦逊的自省,更是对孟浩然人格魅力的高度颂扬。
李白此诗不仅描绘孟浩然的逍遥自在,更传达了对其超然物外、坚守内心纯净的敬佩与向往。
这种赞美超越了表面的才华与成就,触及到了人的精神内核,展示了李白对于真正“风流”的深刻理解与追求。
图片
2
粗缯大布裹生涯,腹有诗书气自华。
厌伴老儒烹瓠叶,强随举子踏槐花。
囊空不办寻春马,眼乱行看择婿车。
得意犹堪夸世俗,诏黄新湿字如鸦。
【宋】苏轼《和董传留别》
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,结识了学识渊博却生活清贫的董传。
两人因共同的文学爱好和高尚品德而成为朋友。
苏轼深感董传才情,尤其在董传备考科举时,以诗《和董传留别》相赠,赞其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这段友情成为文人相惜的佳话。
“粗缯大布裹生涯”,苏轼直接点出了董传生活的俭朴,身着粗布麻衣,
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则是一转折,高度赞誉了董传内在的丰富与高雅。
在这里,苏轼告诉我们,虽物质简陋,但董传因饱读诗书散发的气质胜于任何华丽服饰,这是种内在文化底蕴和人格光芒。
“厌伴老儒烹瓠叶,强随举子踏槐花”,苏轼巧妙地展现了董传的志向与追求。
他不甘于做一名埋头苦读的老儒,过清贫单调的生活,而是有远大的理想,愿跟随科举考生的脚步,追求仕途上的成功。
“踏槐花”喻指参加科举考试,因为古代科举考试时节,恰逢槐花盛开,踏槐花也就成了赶考的象征。
“囊空不办寻春马,眼乱行看择婿车”,苏轼在此处幽默而又不失温情地揭示了董传的困窘与乐观。
囊中羞涩,无法像富人那样乘马踏春,享受春日乐趣,但被招婿热闹场景吸引,这是对现实无奈自嘲,也是对董传逆境有生活情趣的赞赏。
“得意犹堪夸世俗,诏黄新湿字如鸦”,苏轼预见到董传未来可能的成功。
虽目前境遇不佳,一旦金榜题名,那份荣耀足以让他在世间赢得尊重,诏书上新墨未干的黑字,就像乌鸦一样醒目,预示着董传的前途光明。
纵观全诗,苏轼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,通过对董传生活状态、精神追求以及未来展望的描绘,展现了对这位朋友深厚的理解与支持。
他夸赞董传不仅在于其学识的渊博,更在于其不屈不挠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。
图片
3
十岁裁诗走马成,冷灰残烛动离情。
桐花万里丹山路,雏凤清于老凤声。
【唐】李商隐《赠韩冬郎》
李商隐与韩冬郎的紧密关系基于两家的连襟之亲,韩偓是李商隐妻姐的儿子。
韩冬郎自小展现的文学天分,李商赞其为“雏凤清于老凤声”,肯定了他超越年龄的成熟诗艺。
他们的相识,植根于唐代文人墨客间常见的家族与文化互动,是亲情与文学共鸣的典范。
“十岁裁诗走马成”,李商隐以惊叹的口吻描绘了韩冬郎惊人的文学天赋。
在年仅十岁时,韩冬郎就能迅速构思并完成诗作,速度之快,如同骑马疾驰一般,这是对韩冬郎才思敏捷的赞誉,更是对其超乎寻常的创作能力的肯定。
“冷灰残烛动离情”,则转而营造了一幅感伤的画面。
在这场离别的聚会中,烛火已近熄灭,灰烬尚有余温,冷清的氛围触动了彼此的离愁别绪。
这一句通过环境的描写,衬托出韩冬郎在这样的情绪氛围中依然能够挥洒自如,创作出打动人心的诗篇。
“桐花万里丹山路,雏凤清于老凤声”,这两句李商隐采用了象征的手法,将韩冬郎比作正在成长的雏凤,而其父韩瞻则是经验丰富的老凤。
在那条通往丹山的路上,桐花遍野,绚烂千里,象征着文学之路的壮丽与遥远。
而雏凤的鸣声,即韩冬郎的诗歌,竟然比老凤还要清越动听,意味着他的才华已经超越了长辈,展现出更为清新脱俗的艺术境界。
这里,李商隐不仅是对韩冬郎个人才华的高度评价,也是对他未来成就的无限期待。
图片
4
几度见诗诗总好,及观标格过于诗。
平生不解藏人善,到处逢人说项斯。
【唐】杨敬之《赠项斯》
杨敬之与项斯的故事,是唐代文坛的一段佳话。
项斯,一位才情横溢却未受重视的诗人,将诗作呈给远在江西的杨敬之。
身为国子祭酒的杨敬之,阅后深感其才,立即邀项斯相见,二人一拍即合。
杨敬之尤为赞赏项斯的人品,乃至认为其人格魅力超越诗才,遂作《赠项斯》一诗,此举极大提升了项斯的知名度,助其后来登进士第,成就一番文名。
这段故事,展现了杨敬之的识人之明与提携后进的高风亮节。
“几度见诗诗总好”,开篇便直接点出项斯的诗作给他留下的美好印象。
杨敬之反复阅读项斯的诗歌,每次都有新的惊喜,这说明项斯的诗才横溢,作品质量稳定且高超,让人赞不绝口。
这里的“诗总好”不仅指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,也透露出杨敬之对项斯创作才华的持续认可。
而“及观标格过于诗”,笔锋一转,从诗作提升到了人品的层面。
杨敬之发现,项斯的人格魅力、道德风范甚至超过了其诗作之美。
在杨敬之看来,项斯的内在品质——包括他的行为举止、道德修养以及人格特质——比其才华横溢的诗歌更令人敬仰。
这样的评价,实际上是在强调一个人的品德比才华更加重要,是对项斯全面素质的高度评价。
“平生不解藏人善,到处逢人说项斯。”这两句则直接袒露了杨敬之乐于分享美好、不吝啬赞美他人的心性。
他自述生性直率,不懂得隐藏别人的优点,因此无论走到哪里,都会向人夸奖项斯,“逢人说项”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。
这种做法不仅是对项斯个人的极力推荐,也是对真善美的传播和倡导。
杨敬之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“到处逢人说项斯”的承诺,这种毫不掩饰的赞赏,是古代文人间真挚友谊与相互欣赏的佳话。
图片
5
赵氏连城璧,由来天下传。
送君还旧府,明月满前川。
【唐】杨炯《夜送赵纵》
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杨炯为友人赵纵送行时所作。
首句“赵氏连城璧,由来天下传”,杨炯以连城璧这一古代极珍贵的宝物比喻赵纵,连城璧价值连城,历史上曾有“和氏璧”的典故,象征着无上的尊贵与稀世之珍。
诗人以此喻指赵纵的非凡品质与出众才能,强调他的名声早已为世人所共知,如同连城璧一样,自古以来便在天下流传,无人不晓。
“送君还旧府,明月满前川”,在明亮的月光洒满大地,清辉遍照的美丽夜晚,诗人亲自送赵纵返回他的故乡或官邸。
这里的“明月满前川”不仅营造了一幅宁静祥和的自然画面,也寓含了诗人对赵纵的美好祝愿和深切的不舍之情。
月光皎洁,象征着赵纵光明磊落的人格,以及他们之间纯洁而真挚的友谊,如同这轮明月般恒久而明亮。
整首诗通过比喻与写景,巧妙地融合了对赵纵个人魅力的赞誉与离别之际的温情,
展现了杨炯作为文人的才情与深情厚谊,同时也映射出赵纵在当时社会中的显著地位和广泛影响力。
图片
●古人如何优雅且高级的躺平、摆烂,真的太绝了
●一秒清心充满禅意的绝美古诗词
●崔颢“唐人七律第一”?连李白、杜甫也望其项背
●古诗词里的夏天雅称,有多美
文|十点共读
图|来自网络 侵删
闹处读词,静处品诗
点击下方卡片关注
若是喜欢点个在看或点赞,再走吧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逃跑吧少年九游 版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